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总5篇
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,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,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、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。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小学数学教案 篇1一、教学内容:
54——55页
二、教学目标:
1、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,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,了解有关0的除法。
2、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,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3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三、教学重点、难点
理解有关0的除法,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。
四、教学过程:
(一)、仔细观察画面,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?发现了什么问题?
学生可能提出“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几个月亮?”
(二)、学习0的除法
问题:把几个月亮平均分?分给几个猴子呢?
方法: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,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。
列出除法算式:0÷5=0(个)
引导:分给6个猴子呢?0÷6=0(个)
分给7个猴子呢?0÷7=0(个)
得出结论: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,都得0。
小练习:0÷3=0÷8=0÷9=6×0=0×8=
(三)、巩固练习
做自主练习1和2
(四)、拓展练习
剪窗花
你能提出什么问题?
教学反思:
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,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,必须多做练习。
小学数学教案 篇2一、教学目的
1.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,培养学生的观察、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。
2.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,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、下、左、右、前、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。
二、教学重点:学会用上、下、左、右、前、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。
三、教学难点: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。
四、教具:正方体
五、学具:正方体,彩笔。
六、教学过程:
(一)复习引入:
1.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,师提问: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?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?
(二)自主学习,合作探索。
1.游戏一。
(1)引语:今天我们来做游戏,好吗?
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,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,请你根据我的指令,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。
师发指令,生活动。
(2)两人一组,玩这个游戏。
游戏规则:a。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。
b。指令尽可能少。
(3)学生活动。
(4)学生汇报。
2.游戏二。
(1)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。
师:我摆了一个图形,请你们向我提问题,然后根据我的回答,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。
(2)两人一组,玩这个游戏。
游戏规则:a。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。
b。指令尽可能少。
(3)学生活动。
(4)学生汇报。
(三)小结。
你有什么收获?
板书设计:
搭 一 搭
游戏一
游戏二
练 习 三
一、教学目的
1.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,体验到: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,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。
2.能正确辨认从正面、侧面、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。
二、教学重点、难点
重点: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,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。
难点:能正确辨认从正面、侧面、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。
三、教具:情境图。
学具:小棒,卡片
四、教学过程:
(一) 复习引入:
指名发口令,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。
(二)基本练习:
1.P16第1、2题。
(1)独立做。
(2)订正。
2.P17第3题。
(1)独立做。
(2)独立搭。
3.P17第4题。
(1)独立画。
(2)订正。
(三)拓广练习:
1、同步练习P16
2、自主天地P10
(四)小结。
你有什么收获?
小学数学教案 篇3单元教材分析:
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,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。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,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,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。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,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,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,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,并运用操作、实验、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。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,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、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。
单元内容结构如下:简单的排列——最简单的推理——简单的推理
单元教学目标:
1、 使学生通过观察、猜测、实验等活动,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。
2、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、分析及推理的能力。
3、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、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。
单元教学重点、难点:
1、 学生通过观察、猜测、实验等活动,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。
2、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、分析及推理的能力。
3、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、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。
单元课时安排:2课时左右
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(一)
教学内容:
课本P99页。
教学目标:
1、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。
2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、分析及推理能力。
3、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、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。
教学准备:
数字卡片、1角、2角、5角的人民币。实物、练习本
教学过程:
一、激趣导入
1、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,你们喜欢吗?
出示课题:数学活动
……此处隐藏1014个字……写的完吗?想象一下,这些写不完的算式与我们的猜想相符吗?
师:通过无数多的算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。你能用字母把写不完的算式写完吗?
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。
交流:
生1:a-b-c=a-(b+c)
生2:x-y-z=x-(y+z)
……
师: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出了这条规律,在表示过程中,你有什么经验可向大家推广一下?
生:我先想好三个字母来表示三个不同的数,再写出规律。
看书深化规律。
【从“特殊——一般”不完全归纳法思想对于还处在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的,教师力图将这一理念予以渗透,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,在限时举例验证活动后,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,直至推想极限,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全程,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、看书整合规律,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,将观察到的外化现象建构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。虽然,学生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做数学思想是肤浅的,但对于学习个体来说却是终身受益的,“经历、体验、探索”过程性目标较好地得以达成。】
5、变式深入感知
师: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变式游戏,好吗?老师写出左边的算式,
你马上写出右边的算式;给你右边的算式,你很快写出左边的算式,最后计算出结果。愿意试试吗?
出示变式练习:
513-76-24=513-( + )=
188-(89+46)=188- - =
2847-(847+629)= =
师:现在你有什么感受?
生1:我发现第一道运用规律特方便。
生2:第三道计算也简便。
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一、三两道简算意识和方法。
师:第二道感觉怎样?使用规律前与使用规律后有没有找到特
顺手的感觉?
生1:第二道用与不用是一样的。
生2:找不到感觉。
师:谁愿意把做完三题的感受小结一下?
生:运用规律有的时候可以使计算简便,有的时候也派上用场。
【从追寻规律到运用规律实质是一个学生自悟的历程,否则对
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的预期目标感知是不充分的。往往教师直接指明规律的功效性,再进行题量训练,造成学生一看到类似的算式马上运用性质予以简算,未能辨证地认识规律,常走入盲目运用规律的误区,简算意识与技能被扭曲。此环节教师通过变式练习过渡,不着痕迹地落实了“体验”的过程性目标,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化思考。】
6、判别选用规律
出示:
576-133-67 2791-(791+652)
458-(87+258) 965-(266+134)
逐题反馈交流,对“458-(87+258)”简算进行质疑,借助
于引入部分的“1875-(525+475) 1875-525-475
1875-475-525”进一步理解;对“965-(266+134)”进行反思性辨识。
师:现在,你有什么想说的?
生1:要先看数字特点,再选择方法。
生2:我认为书上讲的“依次减去”不妥,有的时候可以调个
头。
生3:不要看到减去两个数的和就马上连续减去两个数,要先
看看能不能简便再作决定。
师:同学们说得真好,我们要运用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数据的特
点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,不要盲目运用规律;同时还要敢于向书本、老师提出质疑,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优秀品质。
【简要的巩固练习,一改大题量训练的常规做法,引领学生通过实例联想、反例对比、看书质疑等学习途径将数学主题思想予以纵深,学习数学的一些优良品质得以有机渗透。】
三、反思
师:刚才大家一起通过几道简单的计算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,再通过举例验证发现猜想成立,最后还运用规律进行了简算。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,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,大家不妨再试试看。还有一点,老师要告诉大家,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是我们下学期四年级要学的内容。学会的同学为自己鼓鼓掌,庆贺一下!老师在恭贺大家的同时,还有一点小小的请求:根据学校的安排,下学期宋老师可能也要带四年级。渡过一个暑假,同学们马上要学习这块内容,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?介绍介绍,可以吗?
生1: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,再决定方法。
生2:多猜想,多验证,就有很多的规律发现。
生3:课本上所说的方法也可以怀疑。
……
师:同学们这么多宝贵的经验,宋老师一定带回去转告,再次谢谢大家!
【别居心裁的小节,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,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,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,数学思想予以关注。这样,知识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。】
小学数学教案 篇5一、谈话交流
谈话:同学们,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,是什么?(起立、坐下。)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。(板书:相反。)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,请看屏幕:(课件播放图片。)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,西方落下;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;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;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……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?
二、教学新知
1.表示相反意义的量。
(1)引入实例。
谈话:假如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“聊”下去的话,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,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(课件出示)。
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,本学期转走6人。
② 张阿姨做生意,二月份盈利1500元,三月份亏损200元。
③ 与规范体重比,小明重了2.5千克,小华轻了 1.8千克。
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,冬季水位下降米。
指出: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,就成了一组组“相反意义的量”。(补充板书:相反意义的量。)
(2)尝试。
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?
请同学们选择一例,试着写出表示方法。
(3)展示交流。
2.认识正、负数。
(1)引入正、负数。
谈话:刚才,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“+”表示转来6人,添上“-”表示转走6人(板书:+6
-6),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。
介绍:像“-6”这样的数叫负数(板书:负数);这个数读作:负六。
“-”,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,叫“负号”。“+”是正号。
像“+6”是一个正数,读作:正六。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“+”,也可以省略不写(板书:6)。其实,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