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案 > 生物教案

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案

时间:2024-04-23 10:42:17
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案

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案

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,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,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。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!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案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案1

一、教学目标

1、运用视频资料,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。学生举出实例,认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。

2、通过观察、交流,培养学生观察、分析、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。

3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,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。在探究实验中,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,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。

4、说出破坏生物因素导致环境恶化的生活实例,激发学生形成“珍爱生命,保护环境”的意识。

二、教学重点:

1、描述具体生物实例,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、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,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。

2、观看视频资料,尝试设计探究实验,通过合作交流,得出“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”的合理结论。

三、教学难点:

1、培养学生观察、分析和概述的能力。

2、尝试设计“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”让学生亲自参与,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,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,交流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。

四、教学准备:

多媒体课件: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

五、教学过程

、创设问题情境,引出探究问题:

1.媒体展示:

夏天,草丛中听到蝈蝈的鸣叫声,却很难看到它们的踪影的影片;枯叶蝶的图片资料;青蛙不同环境中的体色比较的图片。

2.设置问题,引导激疑:它们的体色、体形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?

3.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,认识到蝈蝈、青蛙的体色及枯叶蝶的形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性适应

教师继续启发: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否也存在着这种现象?从而引入课题。

、探究新知:

1.教师呈现一盆仙人掌和展示解剖睡莲的茎和叶柄,引导学生观察分析、对比,针对各自生活的环境,找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:生活在荒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,可以减少水分散失的面积;茎肥厚多汁,能储存水分。生长在水中的睡莲,其叶柄和茎内都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,以满足呼吸的需要。有的同学还举出了热带雨林中植物的叶片宽大,松树的叶变成了刺等等。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各种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。

2.动物又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呢?媒体展示书中的几种鸟及其后肢,小组同学之间讨论,并推荐代表回答思考题。为此,有的同学还列举了壁虎趾上有吸盘,可以爬墙;青蛙、变色龙、蝈蝈、北极熊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,可以逃避敌害;长颈鹿的脖子很长,可以吃到树上叶子;鲸的体形象鱼;凶猛的眼镜蛇,在遇敌时颈部膨大,用以恐吓敌人;海参遇敌时,会“献出”内脏,供敌害食之,它则借机逃走,以后再长出新的内脏等等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种动物在不同方面表现了与环境的适应。

3.观察分析,提高能力。

(1)媒体展示:北极熊、企鹅、大熊猫和家蝇的影像资料,引导学生观察,说出它们的分布范围,并分析各自适应的环境温度。

(2)小组讨论,合作探究,交流互补,拓展思维,并初步认识到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。

(3)媒体展示“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示意图”,并在不同范围的曲线上确定几点,引导学生观察分析,小组讨论,说明各点表达的含义,认识到同一种生物,在不同温度环境中,都有不同的生活表现。

(4)师生共同探究,教师并对学生合理的解答给予充分肯定。并进一步明确: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,当环境改变时,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,就可能被淘汰。

4.作出假设,激发思维。

(1)如果这些生物的形态不是这样,会有什么结果?小组积极讨论,主动思考,并选出代表发言。最后师生共同归纳:生物要生存,一定要适应环境。

(2)阅读“相关链接”,引发思考。并由部分学生宣读各自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,使学生充分认识到,物种的灭绝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,人们不仅保护生物,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。人类应与生物和谐共存。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,珍爱生命的道德情感。

5.探究实验,生物对环境的作用------蚯蚓对土壤的翻耕。通过课下生物兴趣小组动手参与合作,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,增加了实验的可信度,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,锻炼了学生的动手、动脑及表达能力。

(1)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,探究蚯蚓对土壤的翻耕。

(2)通过小组交流,相互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,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肯定和鼓励。学生设计的方案多样,如①不同光照的情况三种:光照;黑白间照;黑暗。均为24小时。②不同时间的情况两种:一天;两天。均在黑暗下等等。选材上多用透明饮料瓶。

(3)生物兴趣小组代表发言,讲述各自的探究操作过程,并展示各自的实验结果。

(4)师生共同探究,归纳得出结论: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,也改变着周围的环境。

(5)实验后蚯蚓应如何处理,学生一致认为应放归原来的家园,让它们恢复正常的生活。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。

六、归纳总结:

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,也在影响着环境。适应是普遍的,还是相对的。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。

七、布置作业:

1.讨论思考:利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作用的知识,谈谈人类将怎样与生物和谐共存?

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案2

教材分析

探究"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"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,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,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,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。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,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,主动探索,体验探究的过程 ,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。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,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,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。

教学目标

1、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,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,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,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。

2、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,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,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。

3、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,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,观察能力,概括能力,以及创造性思维。

4、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,能够不断关注生态环境。

教学重点

说出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,体验探究的过程,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;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。

教学难点

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,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;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,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,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本节课难点。

教学准备

多媒体课件:"桔逾淮为枳"的录像故事,鱼类洄游、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图片和环境污染的图片,本节课的知识结构,等等。

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粉虫生活的资料。

黄粉虫幼虫若干只(至少保证每个实验台上有十只),镊子,大培养皿,麦麸、米糠、树叶等混合而成的食料,玻璃板(或透明本夹),不透光的纸盒和纸板,表,手电筒,实验报告用表,笔。

教学程序

一、创设情景,激发兴趣

1、请学生欣赏"桔逾淮为枳"的录像故事,并思考桔成为枳的原因。

2、创设问题情景,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。课件展示鸟类迁徙,鱼类洄游,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,请学生推测猜想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。

3、学生认真思考,踊跃发表意见,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。从而顺利引出课题。

二、进入情境,明确目标

学生思维非常活跃,列举出大量环境影响生物生活的实例。如:韭菜长期遮光就成韭黄;冬天,蛇、青蛙等进行冬眠;杂草丛生的农田作物长势不好,等等。

学生分析所举事例是受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。小组内充分讨论,归纳总结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、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。请学生思考,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什么影响?顺利过度到探究实验。

三、实验探究,获得新知

1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:"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"。引用这句名言鼓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,由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。

(1)课前在每个实验台上放一个大的培养皿,里面分别放置十至十五只黄粉虫幼虫和一些食料。请学生观察它们的活动情况,并提示学生用手电筒照射黄粉虫幼虫,注意黄粉虫幼虫有什么反应,根据观察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。

(2)学生认真观察,积极思考,踊跃提出问题,认识到用手电筒照射时,黄粉虫幼虫都向阴暗地方爬。教师继续引导,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?学生自然想到是因为环境变亮了,从而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,光照是否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?

2、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,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经验和查找的资料作出假设。例如:黄粉虫幼虫具有避光的生活习性,光会影响幼虫的生活,等等。

3、师生共同探讨,制定探究方案。

(1)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,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,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,并认识其重要性。如,①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?如何设计?其他因素是否要保持一致?如何保持一致?②用两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?为什么?③往实验装置中放黄粉虫幼虫时,最好放在什么位置?为什么?④ 放入黄粉虫幼虫后,为什么要静置4~5分钟?为什么要一分钟统计一次,并且统计十次?

(2)同学们大胆设计,充分讨论,合作学习,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,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。各小组设计的方案既受到教材的启发,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。

方案一:取一个矿泉水瓶,一半用深色纸包上,另一半透明。将瓶平放,瓶内铺上一些食料,再把黄粉虫幼虫放入,稍停片刻,观察现象。

方案二:用一个深一些的纸盒,底部平铺一些食料,一半盖上玻璃板,另一半盖上纸板,把黄粉虫幼虫同时放入两侧的中央,并用手电筒照射盖玻璃板的一侧,过一会儿,观察哪一侧的黄粉虫幼虫多。

方案三:取一个不透光纸盒,一半的内壁糊上深色纸,另一半不变,并且在纸盒中央加一个高出纸盒底部少许的挡板,再平铺上食料,放入黄粉虫幼虫,稍停一会看哪一侧多。

在交流过程中,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,鼓励学生的创造性,对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也要及时提出并予以纠正。通过各小组横向交流,教师适时引导补充,集思广益,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得到充实和完善,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。

(3)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:实验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?学生充分发表意见,如,实验时要认真严谨,实事求是,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,不要乱动实验装置和黄粉虫幼虫,等。

4、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。在实验过程中,教师巡回指导,同学们分工合作,认真观察实验现象,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。如,有的小组可能暗处比亮处少,也要真实记录。(实验结束,提醒学生下课后把黄粉虫幼虫交给老师。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,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。)

5、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结论和最后一分钟的实验数据,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,求出平均值。通过分析得出结论:十分钟后暗处的黄粉虫幼虫比亮处的多,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。

请学生反思,能不能只用一个小组的数据得出结论?为什么?从而使学生认识任何科学实验都要多做几次,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。

6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在制定和实施计划中有创意的地方,如果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和全班结论不一致,也让他们如实介绍,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指出失败的原因,如明暗环境对比不明显,幼虫在光照下时间太久以致对光的敏感程度降低等,从而提出改正意见,请他们课下再重新探究。

7、进一步探究:请学生思考并讨论除了光照之外,还有哪些非生物因素也能影响黄粉虫幼虫的生活?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有没有影响?请学生选择一种生物独立设计实验,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它的`影响。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,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,认识愈加全面深刻。

学生的设计丰富多样:

(1)蚯蚓的生活受水分的影响,给蚯蚓创设干湿两种环境,其他因素保持一致,观察蚯蚓的活动情况。

(2)探究向日葵的生活受光照的影响,设置两组向日葵,放在光下,一组遮光,另一组不变,利用一天的时间观察。……

四、分析整理,归纳总结

这是思维活动最活跃的环节,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互相交流,互相补充。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。

(1)请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,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:在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时共分了几个步骤?总结探究的一般过程。

(2)师生共同归纳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,并认识其重要性。

(3)进一步归纳总结:生物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。

(4)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。

五、联系生活,迁移深化

通过理论联系实际,使学生经历再认识的深化过程,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,并过渡到形成能力。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:

(1)你能给"桔逾淮为枳"做出合理的解释吗?

(2)"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"你能对这句诗描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?

(3)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害虫,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民制定出防治黄粉虫的具体措施吗?

(4)由于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,我们冬季照样能吃上新鲜蔬菜。你知道菜农们采取哪些措施,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蔬菜栽培的不利影响的吗?

六、思维发散,开拓创新

通过这一环节拓宽学生的思维,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。

1、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,对生活实践中的相关现象提出问题,并通过讨论最终解决这些问题。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,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,如:(1)、南方的植物移栽到北方为什么不容易成活?(2)、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、西红柿等新鲜蔬菜?等等。学生通过充分讨论解决这些问题。如此以来,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,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,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。

2、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,请学生思考,从爱护环境、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,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?

教学设计说明

一、通过课前让学生从图书馆、书店或上网等多种途径查询有关黄粉虫的资料,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,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,激发了学习兴趣,培养了学习动机。

二、问题情景的创设,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。上课伊始,通过播放"桔逾淮为枳"的录像,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,为后面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做好铺垫。在探究过程中,教师充分放权,以学生为主体,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,分析讨论,提出探究问题,作出假设,设计并实施探究方案。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,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。

三、教学过程的设计,努力体现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,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,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积极参与,主动探究,合作学习,在活动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内容。本节课主要是探究实验,在实验过程中,同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,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,通过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意见,自己设计和操作实验来验证假设。

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,师生共同讨论10分钟,学生讨论15分钟,学生设计实验5分钟,学生操作实验15分钟。

四、本设计突出了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和理解,而不是仅仅重视结论的掌握。在教学过程层层展开的过程中,老师与学生之间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许多交流,在交流的基础上,学生亲自去做。而且特别突出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中两个重要的要点:一个是控制变量,一个是如何设计对照实验。

五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,实现学会学习,善于学习。例如,请学生结合生活实践,相互提问,相互解答。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使学生思维的多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。

六、在实验的最后,请学生把黄粉虫幼虫交给老师,培养了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。

教学反思

本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。首先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提出问题,再通过小组合作,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解决问题,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材料,适时引导、点拨,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参与、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。

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,该设计适用性强,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,基本达到了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。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,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发散性和不确定性,而且各小组成员的领悟能力也不均衡

《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